當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高校教學質量密不可分,而教師是其中的關鍵要素。只有教師重視教學并愿意投入教學,才能保證教學水平,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然而,不同教師進行教學的動機往往不盡相同,甚至差別較大,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教學行為以及教學質量。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基于一項大規模調查的結果,深入剖析了我國高校教師教學動機的類型、作用及分布特征。
高校教師有哪些教學動機
在該研究中,我們借助理論工具,從教師內心的熱愛與認同(自主動機)、外界的影響(受控動機)、動力的消逝(去動機)三個方面探討了教學動機的多樣性。
研究發現,教師的教學動機會隨著內外動機因素的交織變化而分為五種類型,既有熱愛教學同時也追求名利的“自主受控混合型”教師,也有純粹因熱愛教學而教學的“相對自主動機型”教師,還有主要受外在因素推動進行教學的“相對受控動機型”教師,動力不足、略顯迷茫的“相對去動機型”教師,以及明顯喪失教學熱情的“去動機型”教師。這一發現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教學動機。
比如,擁有高自主動機的教師(例如“自主受控混合型”和“相對自主動機型”教師)是教師群體中的佼佼者。他們會積極看待教學環境,其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教學投入大且質量高,對工作具有較高的滿意度。相比之下,自主動機稍弱的教師雖然表現尚可,但仍有一定差距。而去動機型教師則顯得動力不足,教學投入少且質量不高,自身也感到疲憊不堪,對工作滿意度低。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高校教師對教學工作持有積極且樂觀的態度。他們熱愛自身職業,樂于與學生一同成長,這份熱情是推動其持續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動力。當真正熱愛自己的工作時,教師會更專注地準備每堂課,更細致地解答學生問題,并更主動地探索教學方法和工具。這樣的熱情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
除內在熱情外,一些高校教師也會因外部認可、獎勵等因素而在教學中更努力。也許這些因素在持久性和深刻性上不及內在熱情,但它們確實能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但研究發現,當外在因素過度主導時,可能會導致教師產生功利化心態,過分看重實際回報,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因此,高校需要找到內外結合的平衡點。
背景不同,教學動機有何差異
調查中,我們發現教師的性別、職稱、學歷、學科以及學校類型等因素都會對其教學動機產生影響。
在性別方面,女性教師在教學上往往更用心,并愿意投入更多熱情和精力,而非僅僅為了應對考核、完成工作量或追求榮譽。相比之下,男性教師的教學動力更多源于外部因素,有時甚至會顯得動力不足。
在職稱方面,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其教學動力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高漲,具有講師或更低職稱的高校教師反而更愿意投身教學,并樂在其中。這可能由于前者會更多被外界榮譽和獎勵所吸引,從而將教學的內在熱情擺放在了次要位置。
在學歷方面,相較于低學歷教師,高學歷教師有著更積極的教學動機,他們通常具有更深厚的學術背景和更廣闊的學術視野,對教學也會有更高的認知和追求。
在學科方面,總體而言,人文和理科教師的教學動機比較理想,工農軍醫科教師次之,而社科教師的教學動機則最不理想。究其原因,偏重理論的學科(如人文學科、理科)教師會更關注純粹的知識以及教學的內在價值,因而教學動力相對更加內驅,偏重應用的學科(如工科、社科)教師更看重外界的認可、工作量、榮譽等,因而更傾向于將外在刺激作為教學的主要動力。
在學校性質方面,相較于公辦院校教師,民辦院校教師展現出更高程度的自主動機。他們通常對教學更專注且充滿熱情。相比之下,公辦院校教師的教學動機更為復雜,且帶有更強烈的功利性。究其原因,公辦院校通常更加重視科研考核,這往往會讓教師不得不將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導致教學投入的減少。
如何提升教師的教學動機
基于上述分析,為幫助高校提升教師的教學動機,我們提出以下策略與建議。
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動機,需要綜合激發其內外動機。既要通過優化教學工作環境、加強職業道德培養、重視教育教學成果等方式激發教師的自主動機,也要合理利用外在激勵手段,如設立教學獎勵基金、提供晉升機會等,從而實現教師教學動機的最優化。
其次,雖然受控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教師投入教學,但如果過度依賴受控動機,可能會削弱教師的內在動力,影響教學效果的持久性。因此,高校應正確認識受控動機的“雙刃劍”作用,既要利用受控動機的積極作用,如通過考核評定、經費報酬等方式激勵教師投入教學,又要避免過度依賴受控動機,忽視教師的內在需求。同時,高校應努力提升教師的自主動機,使受控動機與自主動機相輔相成,形成最優的教學動機類型。
最后,教師的教學動機會受到性別、職稱、學歷、學科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高校在提升教師教學動機時,應依據個體差異采取針對性措施。對于男性、高級職稱、學士學歷、社科等在教學動機上相對較少表現出優勢類型的教師,高校應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同時,高校還應重點關注上述影響因素重疊交叉的群體,他們可能面臨更多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幫助。
(作者分別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貴州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