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廈門某基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一個崗位竟吸引了超過1400人報名。而該崗位之所以競爭如此激烈,除了有編制外,還因為“限制條件少”——不限制學歷類別、專業、民族、政治面貌、戶籍,也不需要專業測試。
這扇看似低門檻的門,成了無數人眼中通往“穩定生活”的捷徑。而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種日益普遍的社會情緒:編制焦慮。尤其在高學歷群體中,這種焦慮尤為突出。對于許多碩士、博士而言,“上岸”不再只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場關乎人生走向的硬仗。
一、高學歷≠高就業:碩博群體的真實困境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根據教育部數據,2024年全國畢業研究生人數已突破百萬大關,博士畢業生人數也超過9萬人。
信息來源:《2024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這意味著,每年都有大量高學歷人才涌入就業市場。然而,現實卻并不樂觀:
1.學歷內卷加劇,供需嚴重失衡
高校、科研院所等傳統吸納高學歷人才的渠道早已趨于飽和。一位985高校青年教師坦言:“現在評副教授,沒有幾篇頂刊論文和國家級項目,連資格都夠不上。”與此同時,不少企業也在無形中抬高門檻,將“碩士起步”作為基本要求,導致碩博畢業生即使進入企業,也可能面臨“大材小用”的尷尬。
2.就業選擇局限,定位模糊
許多博士在實驗室深耕十年,研究方向高度專精,走出校園后卻發現難以適應市場化節奏。尤其是部分人文社科領域的博士,在求職時常被質疑“學的東西用不上”。學術道路狹窄,非學術領域又缺乏實踐經驗,這種結構性錯位使他們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既難進入頂尖科研機構,又不愿從事重復性強的基礎崗位,內心充滿迷茫與失落。
3.家庭與社會的雙重期待
攻讀碩博學位不僅意味著長達數年的精力和經濟投入,更承載著家庭的殷切期望與付出。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讀到博士,就應該找到“體面”“高薪”的工作。在社會中,高學歷也常被賦予更多期待。當現實未能兌現這種預期,個體便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甚至被貼上“讀書無用”“高學歷低產出”等標簽。這種來自外界的評判與內在的落差,往往轉化為巨大的心理負擔。
4.生活成本倒逼現實抉擇
多數碩博畢業生完成學業時已近三十歲,正值成家立業、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的人生階段,面臨較大的生活壓力,因而對薪資待遇有較高期待。然而在現實中,部分編制內崗位的起薪水平卻相對有限,難以滿足其現實需求。
二、常見的求職誤區:你在踩哪些“坑”?
在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體制內工作的“穩定性”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成為許多人心中抵御不確定性的“避風港”。
然而,在這場追逐編制的洪流中,我們是否曾真正停下來問自己一句:這份工作,真的適合我嗎?
一方面,不少人抱著“先上車再說”的心態,盲目追逐任何帶編崗位,不問專業是否對口,不顧興趣是否契合。結果呢?入職后才發現,日復一日的工作不過是收發文件、填報表格、接待群眾。高度程式化的事務性內容,與其多年積累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幾乎毫無關聯。長期處于“學非所用”的狀態,極易催生職業倦怠,甚至引發自我價值的深度懷疑。
另一方面,近年來多地推出“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旨在吸引碩博人才下沉基層或赴欠發達地區服務。這一政策初衷值得肯定,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卻暴露出諸多現實困境:
· 專業匹配度低:所學專長無用武之地,科研能力難以轉化;
· 發展空間受限:晉升通道狹窄,缺乏科研平臺與項目支持;
· 生活環境差異大: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不足,生活便利性差;
· 社交圈層單一:人際網絡封閉,文化氛圍薄弱,歸屬感難以建立。
多重因素疊加,導致不少“引進人才”入職不久便萌生去意,出現“引得進、留不住”的尷尬局面,不僅造成個人發展受阻,也帶來了公共資源的浪費。
對碩博求職者來說,與其在編制熱潮中盲目跟風,不如做好這四件事:
1.明確職業定位,拒絕盲目跟風
求職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自我認知的投射。建議花時間系統梳理自己的核心優勢——專業能力、興趣傾向、性格特質與長期目標,結合現實條件做出理性選擇。不要因為別人考編你也考,也不要因家人催促就倉促決定。
2.拓寬就業渠道,打破路徑依賴
體制并非唯一出路。當今社會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科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高端智庫、國際組織、創新創業平臺等,都在積極吸納具備研究能力與系統思維的碩博人才。主動參與行業論壇、招聘會、校友交流等活動,拓展人脈,了解不同領域的運作邏輯與發展前景,才能發現更多可能性。
3.理性看待編制,關注長期發展
編制確實提供安全感,但它并非萬能解藥。真正決定你未來高度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經驗以及不斷積累的專業影響力。在選擇崗位時,不妨多問幾個問題:這份工作五年后能帶給我什么?是否有成長空間?能否讓我保持競爭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哪怕現在看起來再“穩定”,也不應輕易入場。短期的安穩,不應以犧牲長期發展為代價。
4.做好充分準備,保持積極心態
求職是一場持久戰,充滿不確定性,面對失敗,不必過度自責。接受失敗的可能性,把每一次被拒當作反饋和調整的機會。面對挫折,及時復盤、優化策略,同時保持心理韌性。記住:你的價值不取決于一次考試或面試的結果。
結語:找到屬于你的“岸”
當1400人搶一個編制崗位時,真正的贏家或許不是考上的那個人,而是清醒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對于碩博群體而言,“上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適合的岸”——一份能發揮專業所長、實現個人價值、并支持你持續成長的工作。在求職的道路上,愿你能擺脫焦慮,保持理性,找準方向,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職業歸宿。
▍往期內容
>>《高校輔導員配置超標!碩博“上岸”更難了?丨高才情報局第186期》
>>《碩士沖本科高校:“雙肩挑”專任助理教師,是機遇還是“坑”?丨高才情報局第185期》
>>《多所高校喊停“非升即走”,真相是什么?丨高才情報局第18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