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悅碩士畢業后,考取了離家僅5公里的鄉鎮編制,日常負責業務對接、材料撰寫等,工作按部就班,說不上有好壞。
近年來,在“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的浪潮中,越來越多像林悅這樣的碩博畢業生,選擇奔赴小縣城。
2022年,廣東省和平縣政府官網發布的人才引進公告便是例證:原定引進82名高學歷人才,最終卻收到超810份報名申請,其中包括31名博士與700多名碩士,因報名人數遠超預期,原定的面試不得不延期。
然而,這份選擇背后,藏著對“穩定”的集體渴望,也包裹著高學歷人才在熟人社會里的掙扎與迷茫。他們捧著“鐵飯碗",卻在人際關系、職業發展、觀念沖突中陷入無聲的困局。
高學歷人才在小縣城體制內,究竟經歷著怎樣的生活?
一、小縣城體制內的真實困境
1.人際關系
小縣城的人情社會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而體制內的人際關系則將這張網織得更緊。正如林悅所說:“你新買的裙子、周末去了哪里、甚至跟誰通了電話,都可能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边@種無孔不入的關注,實質上是熟人社會對個人空間的侵蝕。
有人試圖保持距離,卻被告知:在這里,人緣比能力更重要。于是許多人發現,應付人情往來的精力消耗,早已超過了處理工作本身。
2.職業發展
在小縣城的體制內,“高學歷”有時不是加分項,反而成了“水土不服”的標簽。日常工作中,整理文件、撰寫會議紀要等事務,往往只需本科學歷即可勝任,單位里也多為本科甚至大專學歷的同事。領導更看重的是“聽話”,而非創新和效率。當提出改進意見時,常常聽到的卻是:“按老規矩來就行?!边@種才能難以施展的無力感,在高學歷群體中尤為常見。
晉升渠道狹窄也讓職業前景愈發黯淡。體制內的論資排輩在這里體現得尤為明顯,“熬年限”遠比“出成績”重要。一位在縣城工作五年的碩士透露,年終評優名額最終給了即將退休的老同事,理由僅僅是——他快退休了,給個榮譽收個好尾。
3.觀念沖突
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差異同樣困擾著他們。喜歡去咖啡館看書會被嘲諷“裝小資”,發英文動態會被調侃“真高級”……以為再正常不過的事,在別人眼中卻可能是不合群。尤其對高學歷女性而言,婚戀問題帶來的壓力更為顯著。她們若堅持“不將就”,往往被貼上“眼光太高”的標簽,陷入輿論的夾縫之中。
二、如何避免“高學歷低適配”困局
在做出回歸小縣城體制內的決定之前,不妨先進行一次全面、理性的自我評估。了解這份工作與生活環境是否真正契合你的長期發展目標和生活期待,避免“上岸”之后才發現難以適應,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1.價值實現的深度考量
在選擇體制內崗位前,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這份工作的本質:它能否支撐你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有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是否與你的預期吻合?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即便擁有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這種“安全感”也可能被長期的價值感缺失所抵消。尤其是對高學歷者而言,若無法在工作中實現知識和能力的轉化,很容易陷入迷茫甚至失落。
此外,晉升機制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你希望憑借專業素養獲得晉升,建議優先考慮技術類崗位,而非單純的行政管理職位。
2.生活資源的現實考量
選擇回歸小縣城,不僅是職業選擇,更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因此,以下幾個生活資源方面的因素也需重點關注:
-教育資源:雖然縣城學校的硬件設施可能并不落后,但師資力量、教學氛圍和升學率往往仍與大城市存在差距。如果有子女或計劃生育,建議提前考察當地學校的整體質量。
-醫療資源:對于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而言,縣域醫院的診療能力尤為關鍵。要了解當地是否具備處理常見病及突發健康問題的能力,大病是否需要轉診,以及轉診流程是否便捷等。
-文化資源:如果沒有話劇、藝術展、專業書店等文化活動,你是否能適應?是否有通過線上渠道或周邊城市補充精神生活的方案?這些看似“軟性”的條件,實則影響著長期的生活滿意度。
3.調整心態,理性看待環境
回歸小縣城體制內,不僅僅是職業變動,更是一次人生選擇,要真正融入這樣的生活環境,首先要過的是“心態關”。既然選擇了穩定的工作模式,就需坦然接納其背后潛藏的代價。比如有人選擇回鄉,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年邁的父母。穩定的工作能讓人兼顧家庭,這份對家人的陪伴與守護,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價值。
小縣城的人情社會有著獨特的運行邏輯,與其抱怨不適,不如學會在既定規則中尋找自己的空間。同時,也要主動拓展興趣愛好,豐富精神世界,保持知識更新與思維活躍,即使身處小城,也能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結語
高學歷者涌入小縣城體制內,本質上是一場關于“安全”與“自由”的抉擇。有人在這里找到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有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逐漸迷失了方向。關鍵在于:你是否真正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并愿意為這份選擇承擔相應的代價?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正確的路徑。無論是留在大城市奮力拼搏,還是回到小縣城安頓身心,重要的始終是保持清醒的自我認知——不因外界的聲音而盲目追隨,不因一時的困境而輕易否定未來的可能。
做出選擇之前厘清三個問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能接受怎樣的現實?我又愿意放棄哪些東西?這些問題的答案,遠比糾結“哪個選擇才對”更有意義。
▍往期內容
>>《北大博士去“大?!币裏嶙h:為什么我建議你多關注這類高校?丨高才情報局第178期》
>>《民辦高校vs公辦高校:同樣是教師,差距究竟有多大?丨高才情報局第17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