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李文以“預聘制”身份進入一所雙一流高校,合同上寫著“三年聘期,考核不合格不予續聘”。這兩年里,他不敢停歇,不敢生病,更不敢深想:若三年后拿不到青年基金、發不出三篇一區論文,自己該何去何從?
越急于出成果,研究進度反而越不順,巨大的不確定性讓他時常焦慮難眠,頭發也掉得厲害。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并非李文獨有,而是無數年輕博士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高校求職市場上,“非升即走”如同懸在每位青年教師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提醒著他們"不進則退"的生存法則。
最近,中國海洋大學在引才公告中提到“無非升即走”,引起了輿論關注。事實上,中國海洋大學并非首個打出“穩定牌”的高校。當越來越多高校加入這一行列,這究竟是預示制度變革,還是新一輪“人才爭奪戰”的宣傳策略?
一、“無非升即走”是真的嗎?
近來,不少高校在人才招聘中高調打出“無非升即走”的旗號。
· 中國海洋大學:聘任為學校高層次人才工程教授,納入學校事業編制……無“非升即走”,不實行競爭性淘汰。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所有崗位都有編制,不實行非升即走政策。
· 廣西科技大學:學校實名編制引進高層次人才、海內外優秀博士……無非升即走。
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人事處
信息來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事處
信息來源:廣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除此以外,復旦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廣州軟件學院、成都工業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等院校也先后提出過不搞非升即走。一時間,“無非升即走”似乎成了高校吸引人才的新賣點。
但,這些政策真的適用于普通博士嗎?
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只有聘為“高層次人才工程教授”才能納入事業編制,享受無“非升即走”的待遇。然而,“高層次人才工程”門檻極高,主要面向申報“海外優青”等國家級人才項目的候選人,并非普通青年教師崗位。
也就是說,這是面向頂尖青年學者的“精準引才”策略。對于大多數青年教師而言,這樣的政策或許只是鏡花水月,看得見卻摸不著。
所謂“無非升即走”,更多是高校在激烈人才競爭中打出的“差異化牌”。尤其對中西部、非“雙一流”高校而言,在薪資、平臺、學術資源上不突出,只能以“穩定”為賣點,吸引那些渴望安穩的青年學者。
而像復旦大學這類頂尖高校,即便不打“無非升即走”旗號,也從來不缺優秀人才,探索新的制度更多是為了營造穩定的學術環境。但在這類高校“躺平”也絕無可能,學術競爭早已內化為一種生存常態。
二、“無非升即走”對青年教師意味著什么?
對青年教師而言,“無非升即走”最吸引人的,是它帶來的心理安全感。
在傳統“非升即走”制度下,三年內拿不到項目、發不出高水平論文,就意味著失業。這種“生死線”式的壓力,迫使許多青年學者放棄真正有挑戰性的研究,轉而追逐短平快的“安全課題”——發水文、拼數量、追熱點。
而“無非升即走”若能落實,意味著青年教師可以更從容地規劃長期研究,嘗試高風險、長周期的原創性課題。他們也能更安心地組建家庭、購房安家、養育子女,不必時刻活在“明天是否被辭退”的恐懼中。
那么,沒有淘汰壓力了,能躺平嗎?
“無淘汰”并不等于“不考核”。高校雖然取消了“非升即走”的硬性條款,但績效評估、項目申報、職稱晉升等要求依然存在。職稱評定看論文、看項目、看影響因子,資源永遠向“高產”者傾斜。
只不過,在“無非升即走”的模式下,壓力的形式可能會發生變化,淘汰形式可能從“直接走人”變成了降薪、轉崗或減少資源支持。
另外需要警惕的是,有些高校的招聘簡章上寫“不搞非升即走”,但實際入職,五年內完不成的任務就要走人。
因此,在求職時,不能被表面文字蒙蔽,一定要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在電話或面試中問清楚考核標準等細節。
結尾
“非升即走”制度本身并非洪水猛獸。在理想狀態下,它應該是一種“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但現實執行中,許多高校將考核標準簡單量化:幾篇論文、什么級別項目,都成了決定生死的硬指標,更有部分高校資源支持跟不上考核要求。在這種環境下,焦慮與內卷自然滋生。因此,問題不在于“非升即走”本身,而在于評價體系是否多元、考核是否科學、支持是否到位。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簡單地“取消”或“保留”這一制度,而是建立更人性化、更尊重學術規律的評價機制:允許失敗,鼓勵長期深耕,重視教學貢獻,認可不同學科的發展節奏。
如今,一些高校嘗試推行“無非升即走”,是值得肯定的探索。它提醒我們:學術發展需要穩定與耐心,青年學者值得被給予更多信任與空間。
對于正在求職的碩博生而言,選擇高校也不應只看“有沒有編制”或“工資高低”,而應全面考察:學科平臺、資源支持、考核方式、發展通道等。歸根結底,是看一所高校是否真正尊重學者、支持創新。
愿每一位青年學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學術凈土,在知識的曠野上,走得堅定,走得長遠。
▍往期內容
>>《多地新聘教師被單方面毀約!如何避開“高危”學校崗位?丨高才情報局第183期》
>>《高考“直落編制”引熱議:碩博的路,被堵死了?丨高才情報局第182期》
>>《趕超985高校!“新型研究型大學”教師崗究竟有多香?丨高才情報局第181期》
